AMC暴漲再掀投機潮,你會被這種心態干擾嗎……
?
今日又是WSB股票狂歡的一天,截至收盤, AMC院線(NYSE:AMC) 漲近100%, 高斯電子(NAS:KOSS) 漲超68%, 黑莓公司(NYSE:BB) 漲31.68%。從今年1月底 游戲驛站(NYSE:GME) 發生“軋空”股價一飛沖天開始,很多小市值績差股和疫情中的超跌股都開始蠢蠢欲動,而AMC在陣亡將士紀念日(美國的三天小長假)發布的高漲業績再度點燃了散戶的戰斗熱情,推特和reddit等社交媒體上海量涌現 #AMC rocket #AMC up類話題,一時間營造出了“Trading is the new sexy”的氛圍,和馬斯克的炒幣推特交相輝映,成了交易者推特廣場中的兩大勝景。
主要WSB股票本月漲幅一覽,圖片來源:華爾街日報
雖然現在主流英文財經媒體都在使用“Meme stock”形容這類股票(Meme,有迷因,模因,謎姆等多種譯法,和中文的“網絡流行梗”意義相近)筆者卻認為另一個詞比Meme更能體現事情的本質:
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
這個詞從字面上描述了交易者們“隨大流跟主力”的本質,以及面對暴漲按捺不住的躁動心理。在2019年比特幣從3000美元暴漲到10000美元的時候,這個詞一度刷屏幣圈。
在一篇論文中,研究者們如此描述這一現象:“FOMO refers to the apprehension that one is either not in the know or missing out on information, events, experiences, or decisions that could make one's life better(FOMO 指的是即一個人對要么不知情,要么錯過了可以改善生活的信息、事件、經歷或決定的擔憂)”這個定義在人們奮力追求“財務自由”的當下,恰如其分。是否這就是那個“改變人生”的際遇?是否這一把賭對了,就能從此不看老板的臉色?是否……
社交媒體的傳播和放大,讓這種“害怕錯過”的心理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積攢的焦慮產生了共鳴,從而在一個不那么合適的時機,準備不那么充分的時候沖動入市,這種人大部分都被套在了山頂。
前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在博客文章《游戲驛站事件中的利益流向及監管》中寫道:“就絕大多數散戶來說,通過羅賓漢證券交易平臺進入購買游戲驛站的股票,他們決策行為并非與經濟和市場因素有關,更多的是與心理和政治因素有關。因為,絕大多數散戶是希望通過這種網絡上的人海戰術來顛覆華爾街傳統,達到金融正義。”此“金融正義”說的難聽一點,不外乎散戶看到有一個親手劫他人富,濟自己貧的機會。在股票市場,暴漲時“帶頭大哥”的號召力遠比暴跌時強百倍千倍。即使在做空機制成熟的美股,上漲 = 暴富也是根植大多數散戶心中的真理。
當看到股價一飛沖天,社交媒體上紛紛曬出日進斗金的交割單,再看看自己的死工資和可憐巴巴的錢包,有多少人能按捺住“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的內心沖動?國際金融報援引JMP證券公司1月底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羅賓漢新增的用戶數量和下載量不斷上升。報告顯示,當時羅賓漢日內新增用戶一度達到60萬,達到了以往月新增用戶數的6倍之多。國內的情況也相差仿佛,新開戶人數再創新高,截至2020年底,中國個人股票投資者的數量同比增長11%,達到1.774億。
我們可以稱之為從眾,投資,投機抑或賭博;我們亦可稱其為貪婪。
而大多數人被貪婪蒙蔽雙眼時,是難以做出有效決策的。也就是俗稱的“倉位決定腦袋”。這部分人雖然很可能知道巴老的金句“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卻往往在事后才能回憶起來,并悔不當初;其中一些人在被痛割一刀后金盆洗手,再不染指股市,而另一些人則在出現下一個投機機會時,再“不長記性”地蜂擁而上,成為資本刀下一茬又一茬的韭菜。
雖然隨著巴菲特長期跑輸大盤,質疑巴老價值投資理念的人越來越多,但其交易的自律性和不受市場大流左右的穩定心態,仍然值得每一位投資人學習揣摩。
?
參考文章:
Przybylski, Andrew K.; Murayama, Kou; DeHaan, Cody R.; Gladwell, Valerie (July 2013). "Motivation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fear of missing ou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9 (4): 1841–1848.?
易憲容《游戲驛站事件中的利益流向及監管》更新于2021年6月1日
記者:袁源;實習生:徐瑾;編輯:程慧《日增可達60萬用戶,美國“韭菜”最愛的炒股平臺Robinhood準備上市! 》國際金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