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巴菲特的十年賭約- 為何大多數主動管理型基金不能戰勝指數。
關于巴菲特的十年賭局,本文并沒有考證所有的細節,所以具體的故事細節可能會有出入,但是這個故事大致如下:
巴菲特在2005年到2008年左右立下一個賭約:從2008年1月1日開始的十年期限中, 標普500(:^GSPC) 指數的回報表現會打敗主動管理基金總體回報(去除各類成本費用后的凈回報)。
Portege?Partners的基金經理泰德塞德斯(Ted?Seides)接受了挑戰,選取了5支基金作為的自己的投資組合,而巴菲特選擇的是VanguardS&P?500?ETF。2017年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年報中公布這一賭局的數據,這一數據見下表:

雖然離十年還有距離,但是由于塞德斯提前認輸,所以這一賭局也就結束。
由于這一賭局要持續十年,而且賭注是50萬美元,所以巴菲特可以說是十分的自信。
顯然本文的目的不是討論這一賭局,但以此賭局,本文想說明的是,巴菲特不是在現在對大多數主動管理基金無法戰勝指數這一事實非常自信,早在50年前,他就已經擁有了接近十年的數據來證明這一觀點。
所以他并非是自信,而是擁有扎實的數據支撐。
讓我們回到1969年,1969年巴菲特提供了過去幾年DOW指和幾家大型基金以及自己的合伙基金的收益數據,讓我們來看下數據(由于圖表更容易觀察,所以已經把數據轉化為圖表):

在圖上,那條特立獨行的綠色的線就是巴菲特的有限合伙基金的收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條綠色的線都是在其他線條之上,盡管在1957-1970年的信中,巴菲特提供了非常詳細的數據,但是這些數據并不能真正讓我們理解他是如何戰勝DOW指的。
但是,這張圖真正有意義的是,我們需要注意其他幾家基金公司和DOW指的線,是非常重合的,具有非常高的擬合度,我們不得不相信一個事實,那就是巴菲特在這幾年的信中反復強調的,這些基金采取的是非常類似的策略,不僅選擇了非常類似的股票,甚至在操作上也選擇了非常類似的方式,否則這幾家基金不可能獲得和DOW指如此類似的表現。
如果我們再考慮到,這些基金需要收取一定的管理費和收益分成,那就很容易理解,這幾家基金公司想要戰勝DOW指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因為本質上完全類似非常接近的思想就不可能產生本質上有巨大差別的結果。
相信巴菲特在1969年就已經預見到,不管多少年以后,這個賭局都會是一個非常確定性的結果。
到了這里,我們需要去看一個問題,那就是巴菲特自己在過去50多年的時間里,總體上和指數對比是什么樣的?
在具體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思考下,巴菲特為何如此強調這一點,他為何在這么多年的股東信里,要花這么多的精力來反復強調這一點。
這個答案也許非常簡單,也許這不需要解釋,一句話總結就是,巴菲特非常相信以下兩點:
1)一般的主動管理基金無法戰勝指數
2)自己非常自信可以戰勝指數
那么我們會非常好好奇巴菲特如何才能戰勝指數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回到前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藏在前一個問題自身里。
我們要想理解巴菲特如何戰勝指數,我們就需要把巴菲特超過50年的數據和標普指數進行對比,當我們看到這個對比的同時,我們或許會有所感悟。
我們將以圖表的方式展示伯克希爾哈撒韋和標普500在1965-2020年的對比:

圖中藍色的線就是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凈資產收益率,而紅色的線是標普500指數收益(帶股息),基本上以2000年為界限,在2000年之前,伯克希爾擁有很多機會遠遠超出標普500,而在2000年后,伯克希爾和標普500就非常接近非常類似了。
由于本文主要是討論巴菲特如何戰勝指數,所以我們先集中在2000年前,如果我們看到這張圖的時候不能找到答案,那我們可以設想以下,假設我們把所有其他的主動管理型基金的數據放進去,那么這些數據線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如果你能想象出這些數據線是什么樣的,你就找到了答案。
其實非常簡單,就像前面1969年的數據一樣,其他基金的數據會和標普500指數非常擬合,非常類似,甚至絕大多數線條會被包括在紅色線條里面。
但是巴菲特的藍色線條卻擁有了非常大比例的突破紅色線的情況,這些突破紅色線條的點就是巴菲特戰勝指數的答案。
但是,我們會發現這些突破紅色的藍線不是連續突破,而是有一個波動,每一個非常高的收益并不是連續出現的,而是幾年出現一次。
這恰恰是巴菲特最核心的策略,巴菲特的CONTROL策略,一般需要好幾年才能完成,同時也需要非常重的投入,但是,每一個CONTROL一旦完成,就會帶來非常高的收益,這些收益高點的極限,基本上都是這樣的策略完成。
所以如果要戰勝指數,就要從本質上和指數的思路不同,巴菲特一直強調這一點,這就是他為何這么自信可以戰勝指數的原因。
盡管在2000年后,他的策略出現了變化,但是他真正成為首富也是在2000年后,但是本文不打算討論這個問題,在以后會討論。
在讀巴菲特早期致股東的信時,會非常好奇,他如何如此自信可以戰勝指數,又是如何戰勝指數的,當我們在回顧1965年到2020年的數據時,就會明白這個答案,也同時明白了,為何大多數主動管理型基金不能戰勝指數。
盡管在現在,做類似的CONTROL策略是幾乎不現實的,但是立足長遠,以幾年為標尺,選擇高確定性的優質企業進行集中投資,卻是相同的核心。
作者:心如明臺
鏈接:https://xueqiu.com/2430197890/185150165
來源:雪球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