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討厭的5種投資心態與他的“雞尾酒會理論”
彼得·林奇的傳奇不必多言:1977年,林奇開始管理麥哲倫基金時,基金規模為2000萬美元。13年后,1990年,麥哲倫基金規模達到了140億,翻了700倍,成為當時全球資產管理金額最大的基金。基金持有人超過100萬人,幾乎每200個美國人里,就有1個人持有麥哲倫基金。
麥哲倫的投資績效也名列第一,13年的年平均復利報酬率高達29%。假設你在1977年4月,分別投資100美元于麥哲倫基金、標普500指數,那么截至1990年4月,投資于標普500的錢會變成原來的6.6倍,投資于麥哲倫基金的錢會變成原來的28.14倍。
?

因此人們將林奇執掌時的麥哲倫基金稱為——“世界上表現最好的公募基金”,彼得林奇也是20世紀最成功的投資人之一。
彼得·林奇注重長期投資,重點關注能容易了解業務模式及基本面的公司,并且彼得·林奇所關注的選股指標也非常簡單:
1. 市盈率:越低越好,我們設為15以下
2. 可預測性評級:越高越好,我們設為三星級以上
3. 10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每股收益增長率: 越高越好,我們設為20%以上
4. 債務股本比率:越低越好,我們設為1以下
通過以上選股條件,在價值大師英文站對美股進行回測;我們發現,自去年七月份至今,以彼得林奇所關注的四個財務指標進行篩選出的股票,回報超出同期大盤超30%。
(每月都重新找出符合條件的股票,按10年扣非EPS進行排序選前十支股票。)
?

很難想象僅僅依靠以上四個簡單的指標就能有如此成效。
下面分別是滬深股和美股符合上述選股條件的股票,點擊查看完整列表點擊查看完整列表。
?


作為一代投資大師,林奇經常應邀去發表演講。每次在演講完畢后的自由提問中,總有人問林奇股票的行情,或者目前的股票牛市能否繼續進一步發展。針對這些問題,林奇自己總結出來的關于股市預測的“雞尾酒會”理論可謂十分精妙。
“雞尾酒會”理論是林奇在家里舉辦雞尾酒會,通過日積月累與來賓的交往閑談中總結出來的。這種理論實際上更應該稱做經驗,源自生活且通俗淺顯,卻十分有效。林奇這樣形容他的“雞尾酒會”理論:
“當股票市場長期低迷時,即便股市略有上升,人們也不愿談論股票,我稱這一時期為第一階段。
在這一階段,如果有人走過來,問我從事何種職業,而我回答說‘我從事共同基金的管理工作’,來人會客氣地點一下頭,然后扭頭離去。即使他沒有走,也會迅速轉移話題,講講昨天的比賽,即將到來的大選,或者干脆談論天氣。過一會兒,他就會轉到牙科醫生那了,問問牙齦充血什么的。
當有雞尾酒會的十個人都寧愿與牙醫聊聊牙齒保健,也不愿與管理共同基金的人談股票時,股市就可能漲。”
“在第二階段,當我向搭訕者說明我的職業后,他可能會和我聊的久一些,談一談股票風險等。但人們仍不愿談論太久股票,即使此時股市已從第一階段上漲了15%,但也無人給予重視。”
“到了第三階段,股市已上漲30%,這時多數雞尾酒會的參與者都會圍著我轉,不再理睬牙醫。不斷會有人拉我到一邊,向我詢問該買什么股票,就連那位牙醫也向我提出了同類問題。參加酒會的人幾乎都在某指股票上投入了錢,并且都在興致勃勃地議論股市最近的狀況。
“在第四階段,人們又會圍在我身邊;這一次是他們建議我應當買什么股票,每個人都會向我推薦三四只股票。他們或許從某個親戚那里獲得了什么‘內部消息’。就連牙醫也開始向我推薦股票。而這時恰恰就是股市到達頂峰即將下行的信號。”
“雞尾酒會”理論雖聽起來有些荒謬,但仔細想來確實蘊含著一些道理,也十分能代表美股近期的市場情緒。在疫情之后,越來越多的人蜂擁進股票市場,似乎身邊的每個人都在談論股市和股票表現,這是否說明我們已經來到了彼得·林奇所說的“第四階段”呢?
都說股市“玩”的是心態,如果股市真的處于上述的第四階段,在不遠處即將下行,你會保持好心態嗎?針對不少人面對股價下行時的想法,林奇持否認態度。他認為這些想法雖吻合大眾心理,但卻是最愚蠢、最危險的。
以下的五種投資心態是林奇認為的大忌:
1."既然它已經降了那么多,它就不可能再往下降了";
彼得·林奇:股價的底線是零,零以上就都存在降的可能
2."黎明之前總是最黑暗的";
彼得·林奇:大自然如此,但股市并非如此,最黑暗的時候并不意味著黎明即將來臨,黑暗可能持續很久;同樣,你也不能信奉"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3."等它回升到10美元時我就拋出";
彼得·林奇:股票操作貴在根據情況伺機而變,守株待兔式的刻板操作絕非制勝之道,許多人正是在自己劃定的框框里失敗的
4."等的時間太長了";
彼得·林奇:時機不是有序間隔出現的,有時瞬息而來,有時則要長久等待。該等的時候,就一定要耐心地等。否則,無論買進還是賣出,都不可能選擇到最好時機
5."我上次錯過了一家公司的股票,下一家可不能再錯過了"。
彼得·林奇:過去已經成為過去,你要注意的是現在的事實,你只能以現在的調查結果為依據取舍
以上五個錯誤的大眾心理,你中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