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親傳如何逃頂,別再“站崗”了!
最近一個季度,許多投資者都結結實實的坐了把“過山車”,A股投資者更有不少人永遠被套在了今年年初的山頂。老韭菜冷眼睨著新韭菜,幸災樂禍之余仍忍不住對著錢包黯然神傷。
類似的事件在整個股市歷史上都不鮮見。事實上,每個牛熊轉換的節點都有一批人黯然退場,又有一批人跳出來洋洋得意地兜售自己的“先見”。
我們所知的唯一事實就是:沒有任何牛市能永遠持續下去。不了解這一事實的投資者總會付出高昂的代價,因為熊市期間股市的平均跌幅約為36%。同時,熊市來臨前并不會敲鑼打鼓,廣而告之。它象真正的熊一樣,在你轉身的時候它們可能已經恭候多時了。 2020年3月的股市崩盤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2020年初,很少有美股投資者相信標準普爾500指數會在三個月內下跌約30%。新冠疫情攪亂了一切。
前麥哲倫基金經理,在1977年至1990年間實現了29%年化回報率的傳奇投資人,彼得·林奇有一句精辟之語:“股票走上升趨勢的時候,沒抄到底不會讓你損失什么,但它開始下降后,如果你沒逃頂,損失就大了。”
當然,確定股票何時達到最高點在理論上比在實踐中更容易。通常人們都是在牛市完全結束后,才能確定它的頂部。這意味著無論水平如何,投資者完美“逃頂”總是需要一定的運氣。不是所有人都能正好在那個最高點賣出的。
彼得林奇在當時對“大笨象”型公司制定的投資紀律是,上漲30%-50%后獲利了結。所謂“大笨象”型公司,指的是每年收益增長率為10%~12%,市值較大,運營模式成熟的公司。雖然這一紀律可能不適合所有投資者和所有投資風格,但相比于巴菲特需要超凡定力的“永遠持有”和玄之又玄的“基本面變化后賣出”,是一個可以參考的量化指標。
同時,關注公司估值,可以了解牛市何時可能會達到不可持續的水平。例如,將市盈率、價格賬簿和現金流量指標等比率與其長期平均值進行比較,可以為股票是否被高估提供指導。如果這些指標只提供了很少的,或根本沒有安全邊際,投資者大致可以推斷這只股票已經“到頂”了。這可以作為賣出信號。
在長期大牛市中,看上去“不可持續的”估值可能會一漲再漲。美股曾在1987年至2000年間走出歷史上最長的牛市——足足13年!持幣待購的價值投資者可能長期找不到投資標的。4月底,著名價值投資者沃克斯(Charles de Vaulx)跳樓自殺,震驚全球。他是一名堅定的深度價值投資者,在股市瘋狂上漲時仍堅持持有大量現金。這個悲劇證明,失去目標的打擊可能是長期的,令人沮喪的。但在市場低迷時期,估值高的股票可能受到的打擊最大。木頭姐的ARKK已經跌了超過20%,且目前沒有好轉跡象。美國市場上甚至出現了針對ARKK的做空指標。
當然,在股市中流傳的口訣——“沒人買時我買,大家都買時我賣”,也是切實行之有效的“人氣指標”。不過,要做到這一點,非常難。
你有過自豪的“成功逃頂”經歷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