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行業再度清洗,誰將是下一屆醫藥霸主
?
?
?
醫藥賽道龍頭公司二季度業績普遍低于市場預期,市場股價大跌,醫藥行業再度清洗。由于市場擔心未來業績的成長性,尤其是與二級市場高估值的預期難以估計,醫藥行業龍頭企業近日都遭打壓。
?
以恒瑞醫藥為例,上市時間超過20年,卻在昨晚(2021年8月19日)交出了最近幾年以來最“差”的成績,根據恒瑞醫藥發布2021年半年度業績財報顯示,其中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26.68億元,同比增長0.21%,幾乎是原地踏步的成績不及預期。
?
?
?
從業務分拆來看,恒瑞創新藥占比繼續提升,仿制藥下滑。仿制藥業務非常慘烈,2019年底占比營收比例還高達80%左右,現在降低到60%左右。恒瑞表示,自2018年以來,公司進入國家集中帶量采購的仿制藥共有28個品種,中選18個品種,中選價平均降幅72.6%,對公司業績造成較大壓力。
?
而這也導致了恒瑞醫藥股票暴漲六年來首次跌停的主要原因,而恒瑞醫藥的跌停,順便帶崩了整個醫療板塊。
?
?
?

?
?
另外,創新藥企也面臨新的課題——提高可持續盈利能力。這在一眾公司的財報數據上體現尤為明顯。以再鼎醫藥為例,公司2021年Q2收入3693.5萬美元,銷售、一般及行政開支5441.4萬美元,費用率高達147%。
?
而這除了與其本身License-in的模式有關,更與創新藥企普遍面臨的行業生態有關:集采給行業帶來重大利空;在資本蜜月期內不注重成本控制和研發效率,商業模式的缺陷逐漸暴露風險;行業同質化競爭嚴重,研發、人力、生產等各項成本快速上漲,創新研發面臨新挑戰。
?
?

?
?
而且中國的創新藥行業發展僅僅10年時間,各項工作都還有很多存在改善的空間,反觀美國市場,被譽為近年美國極少數后來崛起的biopharma的吉利德科學、再生元制藥,成立至今也已經超過30年的時間,它們都有非常完善已經成熟的體系。
?
而無論如何,華麗的資本故事已經講完,未盈利的生物醫藥公司也普遍進入了現實主義的年代,可持續盈利能力成為市場最重要的考量,如果不具備那被“舍棄”也是必然。
?
?

?
?
另外,目前的政策趨勢給行業帶來利空,一份非常明確的信號就是:下半年高值耗材、大型醫療器械、醫藥等相關集采預期將進一步強化。而目前醫藥板塊最大的利空就是集采,雖然集采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但之前對于藥企業績的影響并不是很明顯,侯冰表示,“短期來看,現在整個市場最大的擔心就是集采壓力對于整個醫藥行業業績的影響。”
?
從某種程度上講,集采確實對仿制藥的盈利造成了壓力。從2018年11月“4+7”第一批藥品集采之后,國家已經分別開展了五批藥品集采,一系列組合拳操作下來,不管是耗費醫保資金的藥品類、醫療器械類、IVD類,還是醫院作為基礎硬件采購的醫療設備類,全都面臨著不小的經營壓力。對此,行業分析認為,當前一些藥企正處于“最困難時期”,集采的影響、高企的創新研發投入,短期確實會造成業績承壓。
?
?

?
?
根據Wind顯示,制藥指數當日下跌4.55%,報收于13107.94點。其中188只股票下跌,僅24家上漲。不論是醫療器械龍頭邁瑞醫藥、還是CRO龍頭藥明康德,亦或者牙科醫療服務的通策醫療,檢驗外包的金域醫學等等,相關板塊明星股幾乎無一例外,集體暴跌。
?
?

?
?
而在大跌之前,醫療已經連續調整一段時間了,市場上也已經有一個悲觀預期:目前市場上教育因雙減政策而團滅,房地產改革的動作也很大,醫療是三座大山之一,必不可少的也迎來了變格,市場擔心醫療層面會有動作——加大醫保控費或減少醫療支出的嚴苛措施。
?
如果全國信用體系建立且全面鋪開,將會大大降低目前藥企普遍存在的商業賄賂行為,將大幅擠掉虛高價格。這應該是醫保控費的重要舉措之一。有集采預期的,早已跌得潰不成軍,不涉及集采的,也擔心是不是也有政策舉措。當然,后者可能會被證偽,但市場早已是風聲鶴唳,先跌為敬了。
?
?

?
?
大醫藥行業因為政策的介入,一些細分領域的增長邏輯發生了明顯變化,曾經百花齊放的牛股盛景可能不會再有,比如創新藥、單賽道的器械。所以投資者不管是加倉還是建倉,都需謹慎,不單單是指醫藥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