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領頭,小米造車絕非易事
?
?
9月1日上午,小米集團官方宣布,小米汽車有限公司完成了工商注冊,注冊資本為100億元,公司法定代表人為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
?
而在宣布注冊完成之后,小米官方通過一段視頻揭秘了小米汽車的“最強大腦”團隊。其中雷軍為此次小米汽車的領軍人物。
?
對此小米汽車工程師楊奎元表示,有雷總連續創業做榜樣,還有小米打造規模化用戶產品的成功經驗,讓我們決定加入小米。在談到為什么看好小米造車時,小米汽車工程師 蔡銳指出,小米在智能駕駛領域有著巨大的投入和堅定的發展決心,小米的文化是和用戶做朋友,而智能駕駛正需要以用戶為中心,打造安全極致用戶滿意的產品。
?
而就在今年3月底,雷軍曾公開表示未來十年小米將投入100億美元造車,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自己將親自帶隊,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如今,雷軍出任小米汽車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并親自帶隊造車,注冊資本100億元,以實際行動表明了小米造車的堅定決心。
?
從今年3月宣布造車后,雷軍就先是組局做東,把造車圈的主要玩家們攢到一起,舉行閉門會議,李想、王傳福、李斌、何小鵬等皆在其中;而后又馬不停蹄地拜訪廣汽、上汽、長安等車企,以及電池界巨頭寧德時代與知名零部件供應商博世等。
?
不到半年時間,小米對汽車產業鏈等諸多環節進行了2000多次調研,仿佛想要摸透造車整個產業鏈的各個細枝末節。
?
8月25日,在小米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上,小米集團總裁王翔表示,小米汽車目前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尋找超過500名專注在L4自動駕駛技術的人才。其預計到2021年底,都將是(小米汽車)團隊的招聘階段。而截止于目前小米汽車已經收到超過2萬份簡歷,并組建了約300人的團隊。
?
除了吸納人才以外小米還宣布一項重大決策:以近7737萬美元的總交易額收購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深動科技。
?
王翔表示未來小米將會深度參與自動駕駛,以及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研發。而收購深動科技(DeepMotion)是小米宣布造車以來最大一筆收購案。但與幾年前小馬智行等一眾自動駕駛研發公司動輒10億美元以上融資的金額相比,7000多萬美元的收購,于小米而言真的很劃算。
?
深動科技自動駕駛團隊的實力在業內屬于佼佼者,其四位聯合創始人均出身于微軟亞洲研究院,并一直專注在深度學習與立體視覺方面的研究上。
?
早在2017年,深動科技CEO蔡銳、CTO李志偉和首席科學家楊奎元,便構建出通過攝像頭陣列,幫助無人車實現3D感知、高精地圖繪制與定位的方案。而在高精地圖方面,2018年其自動化程度便達到了近90%。
?
據接近小米人士透露,在組織架構上,深動科技有可能全員加入小米汽車,骨干人員將承擔起自動駕駛各個模塊負責人的角色,同時向人工智能部總經理葉航軍匯報。
?
除此之外,而在小米的造車版圖中,自動駕駛絕對是最重要的一環。早在今年6月,小米便投資了國內知名的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技術供應商縱目科技,后者的主要方向研發是打通自主泊車生態。目前縱目科技的主要客戶有一汽、長安、東風等車企,并已有多款車型搭載了縱目科技的自動泊車系統。
?
同一個月,小米還斥資超3億美元投資了國內激光雷達初創企業禾賽科技,后者在激光雷達的底層技術、核心元器件、光電芯片以及基于深度學習感知能力等方面均有著深厚積累。而這筆融資也將用于其智能制造中心的建設、前裝量產激光雷達的大規模交付以及車規級激光雷達芯片的研發等。
?
另外,今年7月底,小米還先后投資了動力電池制造商蜂巢能源及鋰電池上游材料供應商贛鋒鋰業,而二者均為電池領域的龍頭企業。
?
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不管是小米近期的收購、投資、獲取技術和人才這些舉措都只是剛開始,在自動駕駛技術、應用場景、商業化等方面都不太明晰的階段,小米在各個方向的布局,或許有助其規避一定風險,但能否在自動駕駛領域趕超其他車企,卻還要看其后期有多大的爆發力。
?
畢竟汽車行業和小米目前涉及的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不同,汽車產業經過百年發展,產業布局和產業鏈已經根深蒂固,關鍵核心技術較難突破,不僅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更是技術密集型和長周期產業,不是簡單地整合堆積就可以成功,不少跨界造車的企業最終都“造了個寂寞”,足以說明這是個高門檻、高壁壘的行業。因此,小米造車并非易事。
?
但是對于小米來說就算是難,它還是要做。一方面,造車本身的確是一個產業鏈很長的行當,它可以牽引出諸多的發展新機會。無論是從設計、生產到后續的運營、維護,造車本身給人們那帶來的想象空間都遠比以往任何一個行業都具有想象力。
?
另一方面,造車本身其實是一個打造新的連接器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是一個替代手機的過程。幾乎可以確信的是,未來的汽車將會取代手機成為聯通人與外部世界的橋梁。誰能夠在造車領域占得先機,誰就等于掌握了下一個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后手機時代的發展新風口。
?
目前無論是以蘋果、三星為代表的國外手機品牌,還是以小米、華為、OPPO、VIVO等代表的國內手機品牌,幾乎都對造車有所布局。與其說,這些手機品牌廠商們是在跟風造車,倒不如說,它們是在尋找后手機時代的新發展道路。
?
而當越來越多的玩家開始涌入造成戰場,所謂的造車已經不單單只是一個單一玩家的競技場,而是一個多元玩家的競技場。但是不管小米此次能否成功,小米入局汽車業,至少可以給這個產業帶來新的互聯網思維、技術和資本,發揮鲇魚效應,帶來產業創新活力。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