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中ESG為王的時代已經到來
?
2021年12月21日,挪威中央銀行宣布將拋售全部的云南白藥(000538.SZ)股票。云南白藥已經是挪威央行決定拋售的第五家中國企業了。
這五家中國企業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中藥公司。另外四家中藥公司是中國中藥(0570.HK)、同仁堂(600085.SH)、同仁堂科技(1666.HK)、遠大醫藥(0512.HK)。
挪威政府全球養老基金(Government Pension Fund Global),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主權基金,管理了高達1萬多億美元的資本。
?
這種全球重量級的資本的關鍵舉動,都是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義的。所以我們必須仔細研究思考這些舉動背后的原因。
挪威中央銀行決定拋售中藥公司,最大的原因就是它們不符合ESG投資準則。
這也是全球對ESG投資(ESG即環境、社會和治理,是一種關注企業環境、社會、治理績效的投資理念和企業評價標準)的關注度持續升溫的標志性事件之一。
根據道德委員會的公開披露,五家中藥公司的除名理由都是公司造成了嚴重的環境破壞,而且存在不可接受的風險,原文是“an unacceptable risk of the company contributing to severe environmental damage”。
?
顯然,這與當下流行的ESG投資密切相關——投資與否不再僅僅取決于財務表現,還會考量企業在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三個維度上的表現。
在GPFG的ESG投資標準下,五家中藥公司被認定存在破壞環境的風險,還是不可接受的。
但這著實出乎人意料,畢竟上述五家中藥公司都是業內佼佼者。
那么,五家中藥公司被除名的依據是什么?根據除名建議公告,五家中藥公司被認定為“破壞環境”的行為,主要體現在對某些瀕危物種造成了嚴重威脅,即損害了“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挪威財政部道德委員會認為,上述五家公司在生產或銷售的中藥成分中,使用了瀕危動物。這些信息可以從相關藥物的成份說明中找到。
由于五家中藥公司的情況非常類似,我們就以云南白藥為例進行重點分析。道德委員會認為云南白藥在生產藥物時,使用了穿山甲鱗片,同時還將穿山甲鱗片出售給了其他公司。
眾所周知,穿山甲在國際和國內都屬于重點保護動物。
自2017年以來,穿山甲就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這意味著所有穿山甲的活體、死體及制品的國際商業性貿易均被禁止。
在國內,原生的中國穿山甲自1989年以來一直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020年,全部穿山甲種類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在2020年最新出版的《中國藥典》中,穿山甲鱗片未被收錄。但這并不意味著穿山甲已被完全停止入藥。
在獲得相關部門的許可后,生產中成藥時仍可使用穿山甲鱗片,而這些穿山甲鱗片均受到有關部門的嚴格管控。
毫無疑問,云南白藥必定是在國家法規政策的允許下,使用和銷售穿山甲鱗片的。但為何還會被GPFG質疑呢?
?
道德委員會認為,云南白藥的“合法化”生產和銷售,并不能在對其進行“生物多樣性”風險評估時發揮決定性作用。
2020年10月,道德委員會就聯系了云南白藥,要求其提供有關使用瀕危物種的信息。但云南白藥并未回應,也未對2021年2月收到的除名建議(草案)做出答復。
道德委員會認為,盡管云南白藥的生產符合政府要求,但考慮到市場上仍存在瀕危物種的非法貿易,云南白藥并未披露有關采購可追溯性或動物來源的信息是值得關注的。
正是缺乏這種信息披露和必要的透明度,道德委員將云南白藥認定為,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構成了一種不可接受的風險——公司所使用的瀕危物種可能來自于非法來源。
道德委員會還認為,云南白藥也未制定相關的瀕危物種替代方案。這不利于適應未來的強監管趨勢。
類似云南白藥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余四家被除名的中藥公司身上。
也就是說,GPFG認為五家中藥公司因在產品中使用了瀕危物種的某個部分,可能會出現損害“生物多樣性”的風險。
其實,不僅僅是挪威中央銀行,其它很多歐美資本已經在ESG投資方面做出了關鍵轉型。
例如全球有超過1500家養老金基金、大學及地方政府等宣布從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企業撤資,這些機構運營的資產高達約40萬億美元。
截至2021年12月,宣布把投給化石燃料企業的部分或全部資金撤回的投資機構達到1502家,比2020年底增加了195家。
2021年12月美國紐約市管理的3只退休金基金共計出售了30億美元化石燃料企業的證券。
?
其中,2只退休金基金排除了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俄羅斯天然氣(Gazprom)等260家企業。
看起來,股票投資中ESG為王的時代已經不可避免的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