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發展現狀及挑戰
?
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國家未來逐步配套的各種政策,或將對中國資本市場和投融資行業產生重大影響,而企業級ESG(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的戰略和實施也愈發被重視。推動ESG投資除了能倒逼有融資需求的企業注重長期社會價值的實現,也有利于資管公司自身的投資回報。
從ESG角度看,碳中和目標對高耗能、高排放的行業和企業,如煤炭、石油、鋼鐵、建筑、傳統裝備制造等,帶來的挑戰尤其大。投資機構須主動識別和控制風險,重視對項目的環境風險暴露、負面環境影響、正面綠色績效、環境信息披露水平的評價,促進被投企業加強在發展過程中對環境保護、技術創新等方面的重視,幫助企業規避政策和行業風險,不斷提升綠色研發和創新能力,創造良好的環境和社會效益。
目前全球范圍內,ESG的投資保持高速增長,投資規模已占全球總資產管理規模的三分之一。ESG投資的發展離不開監管方、資金方(Asset Owner)和資本市場的多方共同驅動,以及技術、社會影響等手段的助力。未來ESG的投資將進一步向ESG整合和目的性影響轉變。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中國ESG投資發展現狀及挑戰。據悉,ESG主要作為一種投資策略流行于投資界,盛行于歐洲、北美等地區。根據全球可持續投資聯盟(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GSIA)數據顯示,全球ESG投資規模在2018年底就已超過30萬億美元,其中近80%來自歐美市場。
近幾年,ESG在中國內地市場才受到比較廣泛的關注。在商道學堂ESG智享會《ESG現狀與挑戰》課程中,商道縱橫總經理郭沛源博士從以下幾方面:各類金融機構、各類機構都開始引入ESG,政府部門把ESG因素逐步納入到金融監管,氣候變化成為責任投資的焦點,ESG投資標準方法研究提速,強制ESG信息披露成為趨勢等方面詳細講述了當前中國ESG發展的現狀。
從2021年開始,中國經濟進入新高質量發展的階段,ESG的發展也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為達成“雙碳”目標,中國多個政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和舉措。同時,2021年中國各相關部門和監管機構相繼發布了多個促進ESG信息披露的政策,如中國人民銀行在8月份發布《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金融行業標準;證監會在6月份印發的《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半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中,新增“第五節 環境和社會責任”,鼓勵上市公司披露碳減排的措施與效果;生態環境部在5月印發了《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等。
但是雖然目前國內ESG投資整體發展較快,但是也存在以下痛點:第一,ESG投資的相關基礎數據仍然薄弱。目前缺乏客觀的、結構化、可量化、可考核的統計數據,數據的標準化程度也不高,ESG信息停留在描述性和定義性的層面,這就需要強化ESG投資的基礎信息披露。
第二,缺乏統一的ESG評級體系。現在國內關于ESG的標準比較多,交易所、行業協會、學術機構、監管機構、評級機構均有自身的標準,缺乏權威性和統一性的標準。標準不統一,投資者和企業就不知道該遵循哪種標準。另外,簡單套用國際標準來用于我國ESG投資的評級,也存在不符合我國國情的問題。
第三,責任投資理念的缺失。責任投資理念直接影響ESG信息披露質量和評價體系的內核。責任投資理念的缺失導致企業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真實性有一定偏差;同時,各研究機構為驗證指標或數據產品的有效性,在評價方法的制定上是否會過多依賴、參照財務指標也有待考量。
其次,投資人以及機構投資人尚未建立普遍、深入的ESG投資習慣,ESG的市場導向暫時較弱;最后,從數據上看中國的ESG投資產品仍有極大增長和提升的空間。根據彭博的數據,2018年,發達國家的可持續資產規模占總資產規模比例已超50%。
而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7月,我國ESG相關的產品合計發行了17只,資管規模170.57億元,相對于中國公募基金7289只產品、17.69萬億的資管規模而言,ESG的發展還遠遠不足。而且目前的ESG理念的產品中真正嚴格實施ESG策略的并不多。
第四,資產管理機構積極性參差、能力建設薄弱。ESG資管產品在中國整體仍然處于萌芽階段,多數機構僅引入了概念性產品,長期布局建設ESG能力者寥寥。
所以中國未來ESG生態體系的建設需要監管方、資金方、資產管理機構和第三方服務商等共同努力。政府監管部門穩步推進上市公司ESG信息的強制披露,指引市場構建符合中國市場情況的ESG內涵框架及因子邏輯,將推動ESG投資步入穩定發展的高速軌道。
*該作者的觀點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價值大師中文站認可其投資觀點。在任何情況下,價值大師網都不對任何會員、顧客或第三方因使用網站上發布的任何內容或其他材料負責。本網站及網站發布的相關通訊中的信息無意成為,也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推薦。本網站上的信息不以任何方式保證其完整性、準確性或任何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