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長期思考是巴菲特最大的資產
有很多因素起到了幫助作用 沃倫·巴菲特 在過去 60 年中取得了自己的表現。其中一些個人投資者無法真正復制的因素(例如他對全球最大的保險集團之一伯克希爾-哈撒韋(NYSE:BRK.A)的所有權,但其他可以復制。
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可能是以長期心態購買和持有證券的能力。
個人投資者在購買和持有證券方面擁有更大的靈活性。機構投資者的靈活性較差,因為他們受到限制,例如每個季度都必須擊敗指數,以及對允許單一證券在投資組合中占有的百分比(即集中)的限制。
長遠的優勢
為了解釋為什么這是如此巨大的優勢,我需要深入研究從長遠來看推動股票回報的因素。正如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書試圖教導投資者的那樣,擁有股票等同于擁有一部分企業,投資者應該這樣看待它。
不應將其視為賭場中的賭博籌碼。這不是新建議。格雷厄姆早在100年前就寫了這個建議。
從長遠來看,我在這里說的是10年以上,股票回報往往與基礎基本面業務的回報相匹配。這是怎么回事 查理·芒格 (交易, 投資組合) 解釋了這個原則:
“從長遠來看,股票很難獲得比其收入基礎的業務好得多的回報。如果企業在40年內賺取6%的資本,而你持有這40年資本,那么即使你最初以很大的折扣購買它,你也不會比6%的回報有太大的不同。”
從長遠來看,基本面業務表現會推動股票回報,但在短期內,估值和投資者情緒等因素會推動股價。
例如,有人可能會爭辯說,在過去五年中,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回報是由多次擴張而不是業務表現推動的,尤其是在科技領域。隨著估值的溫和,股票回報率將下降,但如果過去20年和未來10年的回報,股票回報率很可能會在30年內與基礎股本回報率相當。
這就是巴菲特能夠獲得如此優勢的地方。機構投資者根本無法在這樣的時間范圍內進行投資。大多數基金不會持續20年,更不用說30年了。個人投資者的表現通常不會好多少。我敢打賭,大多數個人投資者甚至已經五年沒有持有單一股票了,更不用說20年了。
基本心態
從長遠來看,如果要獲得市場匹配甚至超越市場的回報,這種長期的心態是必不可少的。投資者需要專注于強調股本回報率,并在整個市場周期內持有證券,以推動公司的基本增長。在短期內,股票回報可能會受到估值擴張或壓縮以及市場情緒等因素的干擾。
但是,從長遠來看,基本業務表現將推動股票回報。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的唯一方法是在整個市場周期內擁有證券,即使那是30年或更長時間。沒有這一紀律,所有花費在決定股票回報等因素上的時間和精力都將被浪費。
換句話說,無論進行多少研究,如果投資者沒有長期的時間范圍,他們將永遠無法擊敗市場。
*本文編譯自gurufocus.com,原文為英文。翻譯可能不完全準確。文章中所有第一人稱代詞“我”均指英文原文作者,不代表價值大師中文站,亦不代表價值大師英文站。
原作者/譯者的觀點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價值大師中文站認可其投資觀點。本網站及網站發布的相關通訊中的信息無意成為,也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推薦。本網站上的信息不以任何方式保證其完整性、準確性或任何其他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