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投資開始“漂綠”
概述
隨著ESG投資規模的大幅增長,許多公司更加重視ESG表現,希望通過打造負責任的綠色發展形象獲得資本市場和消費者的青睞。
隨著ESG投資規模的大幅增長,許多公司更加重視ESG表現,希望通過打造負責任的綠色發展形象獲得資本市場和消費者的青睞。
然而,這個過程中也導致了一些“偽ESG”行為的出現,借助市場對ESG的偏愛來鼓吹自己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成績,其中,“漂綠”便是其中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并且在近期飄綠現象顯現。
近日,德意志銀行(DB.US)及其旗下子公司德意志資管(DWS)在法蘭克福的辦事處遭到警方突擊搜查,據悉與DWS被指控“漂綠”有關。事件發生后,DWS首席執行官稱,其將在“與公司達成一致的情況下”辭職。
DWS此次被調查可謂敲響了ESG投資的“漂綠”警鐘。那么,“漂綠”行為背后究竟有哪些意圖,又隱藏了哪些風險?
除德國DWS上述被調查事件外,彭博社近日援引消息人士透露,日本金融監管機構正在研究新的措施,以遏制“漂綠”行為,確保標注為ESG的金融產品具有可持續性。
據報道,消息人士稱,日本金融服務局(FSA)希望加強對與環境、社會和治理問題有關的產品的監督和指導,比如要求提供投資信托服務的資管公司向客戶披露更多信息。
那么什么是“漂綠”?“漂綠”(Greenwashing),也叫“綠洗”,是將綠色(Green,象征環保)和漂白(Whitewash)合成一個新詞匯,由環保主義者針對自我粉飾的虛假環保聲明而提出。
2007年,美國Terra Choice環境營銷公司對北美地區銷售的所謂“綠色產品”開展調查,隨后在其報告中發布了漂綠“七宗罪”,包括流于表面、無憑無據、含糊不清、混淆視聽、名不副實、虛假陳述以及虛假標簽等環境表現,產生很大的社會反響。
漂綠現象是伴隨環境規制和綠色管理實踐而出現的一種新型商業倫理行為,是一種形式上適應而實質上對抗的社會責任響應方式。
2021年4月,韓國美妝品牌“悅詩風吟(Innisfree)”被發現用誤導性的文案來使得消費者以為其采用了環保包裝,實際上,卻是在塑料瓶外面裹上了一層硬紙殼,寫著“你好,我是紙瓶子(Hello, I’m paper bottle)”。
盡管悅詩風吟表示“對造成的誤會深表歉意”,并解釋該產品的包裝相較常規已經減少了51.8%的塑料消耗,但消費者對這種說法并不買賬,很多人認為,這樣的包裝實際上比塑料殼更浪費,是“漂綠”的商業話術。
企業的“漂綠”行為一旦曝光,將會大大打擊消費者對企業的信任,降低他們的購買意愿,危及企業財務績效等。
2015年,王欣等用《南方周末》發布的“漂綠”榜上的51家企業作為樣本研究其“漂綠”曝光后的股價波動情況,證實“漂綠”曝光會給企業的政務績效帶來負面影響。
雖然這些負面影響是非致命性的,但依然需要引起注意。
此外,“漂綠”行為的蔓延將導致公眾對所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宣稱抱有懷疑態度,使真正以可持續方式行事的企業陷入風險,那不僅將是行業甚至是整個社會的災難。
大眾汽車曾經就因為其在混合動力汽車和氫燃料電車汽車方面的投入備受贊譽,然而在2014年,有研究機構發現,某些大眾汽車在道路測試時的溫室氣體排放與標準測試情況下有明顯差異。
隨后,接到舉報的美國環保署調查表明,部分型號的大眾汽車在發動機控制器中植入了可規避官方檢驗的軟件,在官方檢驗時自動調整相關參數以通過尾氣排放標準,但實際上這些車輛排放的尾氣全都超標十至四十倍。
事件公開后,大眾汽車不得不承認其“漂綠“行為,在正式司法認罪后,同意支付近43億美元的罰金,并支付147億美元用于召回、維修在美國銷售的59萬輛涉事車輛。
某種程度上說,“漂綠“是虛假營銷的一種,本質上和夸大產品效果或者誤導消費者的其他行為相同。
然而,“漂綠”卻比一般的虛假宣傳產生更廣泛的后果。通常的虛假營銷一旦被發現,影響的大多是單個公司的產品或者服務,并不會有擴散效應。
但利用消費者對于環保的善心進行不實宣傳,會讓消費者對于可持續發展理念本身以及其他負責任的公司也產生不信任感,對全球綠色經濟和消費行為升級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那么是哪些因素驅動了漂綠,從外部監管的角度來看,公司的壓力來自非政府組織和政府機構,尤其是對棕色行業的公司而言,例如 GICS 分類下的能源或化工材料行業。
因為任何非政府組織的抗議活動或公共丑聞都會破壞公司的聲譽、損害其盈利能力。
此外,全球各地政府都在承諾凈零轉型并不斷出臺新的ESG法律法規來管理和規范公司的ESG表現。
因此,企業會出現走捷徑來遵守法律法規的動機,同時也規避針對漂綠的處罰。
在市場外部驅動因素方面,主要參與者是消費者和投資者。歐盟的一項研究表明,77% 的消費者愿意出更高的價格購買環保產品。
然而,這也將誘使公司通過漂綠建立完美的品牌形象。該調查還顯示,多數受訪者相信投資環保公司的積極影響,其中一半的受訪者要求市場上投放更多的環保產品,這意味著如果公司宣稱綠色經營,將會提升公司股票的流動性。
此外,外界對于企業應對氣候問題的能力的關注日益提高,企業同樣可能會進行漂綠,以滿足更高的外部期望。
內部驅動因素主要與公司的組織特征和管理風格有關。一方面,棕色行業的一些公司更可能進行綠色漂洗。
這是因為棕色產業通常在環境方面表現不佳,從而激起公眾對其在環保方面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進行漂綠可能與管理者在決策時可能具有心理偏好或行為傾向有關,例如狹隘的決策框架或樂觀偏見等。
同時,管理人員的薪酬方案也可能導致其短視主義,并引發漂綠的問題。
*該作者的觀點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不代表價值大師中文站認可其投資觀點。在任何情況下,價值大師網都不對任何會員、顧客或第三方因使用網站上發布的任何內容或其他材料負責。本網站及網站發布的相關通訊中的信息無意成為,也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推薦。本網站上的信息不以任何方式保證其完整性、準確性或任何其他方面。
?